青海湖包车攻略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从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文化产业的兴盛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在基础薄弱、市场主体“小、散、弱”情况下积极作为、奋力前行,形成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不断显现、新兴产业不断兴起、整体成效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充分发掘潜在优势,着力保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文化产业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专题询问,是省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此,9月17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与各应询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我省“进一步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新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问答”。
此次是本届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一次专题询问,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增加了随机追问和现场报名问询的环节,气氛紧张热烈,有压力有动力,增强了人大监督“刚性”。
“我省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有哪些宝贵经验需要坚持和发扬?”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会主任委员左旭明率先提问。
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高玉峰回答:讲主要经验和做法,最关键的一条还是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意见》的制定实施,对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中,我们把握住了“四个坚持”,抓住了“四大机遇”。“四个坚持”即:坚持在传承中发展,用发展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坚持在立足省情中发挥优势,让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坚持企业主体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让特色文化产业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坚持跨界融合,以点带面,让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四大机遇”即:紧紧抓住了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和大背景;紧紧抓住了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的实施;紧紧抓住了全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的契机;紧紧抓住了中央把发展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同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在中央机构改革中,把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能定位为确立意识形态在文化工作的指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四大职能之一,这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后我省将如何进一步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新业态,促使其蓬勃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飞紧接着发问。
高玉峰回答:所谓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主要包括数字创意产业、新型体育产业、新型旅游产业及特色文化小镇等其他相关数字文化新业态。这里,我想重点汇报一下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些思考。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包括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着力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着力发挥文艺创意驱动作用和内涵作用、着力推动融合发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四个方面,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新业态。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省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主任马宏询问:如何充分利用我省演艺的优势资源,采取发放演出场租补贴、发放含有政府补贴的“文化惠民卡”等系列措施,使演艺团体能够开展常态化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高玉峰答:事实证明,“文化惠民卡”是解决城市居住人口相对集中地区较好的办法。经与省财政厅沟通,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我省“文化惠民工程”。一是采取在人口较多的城镇实施“文化惠民卡”项目,可以在西宁做试点,也可以在周边城市做“一卡通”,持卡可消费文化演出、购买图书等,并实现省内文化惠民卡互联互通。二是采取在人口较少且偏远的农牧区实施“政府购买文化服务”项目,通过送戏下乡、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等流动服务方式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这两种方式,整合全省各类文化资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能积极培养剧团等文化企业的市场意识,使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实现文化惠民和培育市场的有机结合。
高玉峰回答:从“十二五”开始,省财政、西宁市财政每年分别为青海大剧院各安排500万元,共计1000万元的剧场补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基层文艺院团开展演出。
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国建询问:今后我省在拓展和深化体育与文化融合方面有什么想法和措施,从而更好实现体育与文化产业“双赢”发展?
省体育局局长尕藏才让回答:今年的十七届环湖赛之前,我们联合5家单位出台了《创新提升环湖赛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通过赛事+的新模式,一是打造赛事体系,在环湖赛期间,举办环青海湖城市自行车联赛、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世界杯赛等赛事,进一步延伸赛事链条;二是打造旅游体系,和省旅游和发展委员会合作邀请6000多家旅行社组织15万名游客在环湖赛期间开展“观环湖赛展大美青海”为主题的旅游观光活动。三是打造文化体系,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携手,在环湖赛开闭幕式和部分赛段举办环湖赛嘉年华,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打造生态体系,将青海最美最好的景色通过环湖赛电视直播呈现给全国观众,并举办环青海湖徒步大会、露营大会,进一步展示大美青海优美的生态环境。五是打造宣传体系,环湖赛开幕式和四个赛段进行央视直播,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欧洲、北京机场、地铁、楼宇、户外电视进行赛事宣传,受众人次达2亿。六是打造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大赞助商招商力度,由过去的15家增加到19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由过去的1家增加到5家。通过这些方式,不断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尕藏才让补充说: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是要赋予赛事更多的文化内涵,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其次是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以体育旅游为导向,在建设高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使体育功能更完善、产业融合更广泛、文化内涵更丰富、休闲环境更优美,以多种形式推进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叠加,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健康幸福的高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第三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节点城市的体育文化交流。在“融合”方向上主动出击,以赛为媒,大力宣传展示青海自然生态、人文文化,开展经贸洽谈和招商。
省人大代表、香吧林卡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杨忠丽询问:目前我省旅游和文化融合有什么亮点?今后旅游和文化如何实现更好的融合?
省旅游和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浩回答:青海的文化中既有昆仑文化、河湟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也应该有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更具独特性。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青海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中,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融合。下一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措施:一是我们将落实好建军书记提出的青海旅游发展新理念,着力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打造全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沿高地。二是将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发展作为省级文化旅游部门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落实工作层面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好落实好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三是在全省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统筹领导下,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工作,以能融则融、易融则融的指导思想,做到多规合一、整合资源,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以打造项目为引领,凝心聚力促发展。四是营造好发展环境,在文化旅游产品创造,融资扶持、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在吸引、培养和使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省人大农牧委员会主任委员刑小方询问。
“一方面是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新举措:一是依托文化部三区人才计划,推进文化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2017年以来,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人才智力支持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省培养、培训各级各类文化人才6600多人(次),累计投入人才经费约6000多万元,有效推进了全省文化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二是依托我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文化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针对不同的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三是依托对口援青平台,鼓励地方与对口支援省份开展人才交流合作,以双向互派等方式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借助工作室、文化名人、艺术大师、文化企业促进人才培养。四是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发挥省内外高校的学术和教学优势,进行本土人才的培养。五是依托国家部委和省级各类培养、培训平台,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人才开展集中强化培训,统筹培养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省科技厅厅长莫重明回答,“另一方面是文化人才方面的新思路。一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青海省文化人才培育实施办法》和《青海省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制定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二是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人才培训项目,积极争取培训名额,支持各市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举办文化人才培训班,提升贫困地区文化管理干部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三是要增加各地区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招募计划,加大三区人才培养。招募一定数量的乡村文化能人和文化产业带头人进行培训。四是要以改革创新的新思维,以开放包容之心,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宝兰花询问:未来广播影视创作以什么发展思路来推动我省广播影视创作更好更快发展?请省广电局的申红兴局长和青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周贤安回答一下。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申红兴应询说:一是健全影视精品扶持奖励政策,加强面上的创作引导。我们已从政策层面制定了《青海广播影视“六个十”精品工程项目评审扶持办法》及《青海广播影视“六个十”精品工程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省财政厅的指导下,进行专家论证,就是通过启动实施“六个十”精品创作工程和影视创作的专项资金的设立,以规范化、项目化、系统化方式,加大对影视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六个十”即扶持10部影视剧、10部纪录片、10部影视剧本、10个广播电视节目栏目、10部网络视听节目、10部公益广告等六类各10部影视精品。二是加大重点影视剧扶持力度,突出点上的创作成效。以“讲好青海故事”引领创作,深入挖掘青海影视资源,重点集中力量抓好重要时段,组织策划重点题材的创作。这对于弘扬慕生忠将军、“两路精神”和宣传青海、提高青海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登高望远、开阔视野,强化多样化的创作方式。通过建立重点项目以联合、委托、购买服务等创作方式,打通与国内影视创作市场的创作合作,以此解决我省创作市场的短板问题,从而奠定我省影视创作质量。同时通过重点项目的多样化创作方式,争取多方支持,带动我省影视企业及创作人才的成长。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将有信心提升影视创作的影响力、增强青海本土故事的吸引力、提高精品创作的生产力以及激发作品的创新力。
省广播电视台台长周贤安补充回答:下一步,我们将运用好政策机遇,强化规划引领,围绕重要节点、重大题材,进一步加大新时代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创作力度,以创作生产优秀本土影视文化作品为中心环节,把主要资源聚焦于高品质内容的创作上,既谋划好小投入、正能量、大情怀的影视剧创作,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路径,创造机遇、机缘,努力推出大制作、影响广泛的影视精品,努力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贡献。
省人大代表、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技术中心副主任邓小川询问:怎样利用优势文化资源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晓勇回答: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对我省的文化作出了这样一个定位文化品牌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构建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体系。近年来,发展改革委也是紧紧围绕这个定位,来打造文化品牌。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一地一品”战略。继续做好西宁多元文化、海东河湟文化、黄南热贡艺术,海南黄河文化,海北的青海湖文化,海西昆仑文化、果洛格萨尔文化、玉树康巴文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二是做精做强已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如唐卡、藏毯、昆仑玉等。三是培育传统特色品牌。如互助循化民间刺绣、湟中银铜器制作、泽库石刻石雕等。四是培育本土原创品牌。大力支持原创舞台艺术《唐卡》《七个月零四天》等剧目的演出、原创出版物的生产,突出民族歌舞特色,支持排演一批特色剧目,策划出版一批精品图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出版和翻译。五是培育特色节庆品牌。在办好文化旅游节、丝路花儿艺术节的同时,支持各地办好民族特色品牌节庆活动,如玉树康巴艺术节、热贡六月会、土族纳顿节等。总之,用江河文化、草原文化、宗教文化所构成的青海特色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具有青海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询问说,请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王发昌厅长,我省在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发昌应询说:近年来,我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乌兰县茶卡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共和县龙羊峡镇等2批六镇入选国家特色小镇名录,成功创建“河湟小镇、拉面小镇、茶卡盐湖、日月科创小镇”等以文化为引领的特色品牌。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始终秉持“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理念,这与国家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厅将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做好特色小镇建设,以《关于全省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落实“一优两高”战略,与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等充分对接,理清发展思路,立足各地自身资源,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科学评判发展阶段,加强引导和调控,做到培育一批、成熟一批、创建一批。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联系会议办公室的协调机制下,完善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投资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投融资改革等政策,设立资金奖补、财政补助等激励机制,做好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体系建设,创建出一批特色文化小镇,有力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富奎询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各级财政很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但由于财力紧张,文化产业的总体投入依然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请问:有关部门对于这些问题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省财政厅厅长侯碧波回答: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规划引领、突出保障重点、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同时,实施好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不断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好、更广的融资平台,加大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基本条件的文化企业支持力度。三是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比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国有重点文化企业免缴国有资本收益政策,加强财税优惠政策的跟踪问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提问者一针见血,切合实际,有理有据;应答者坦诚直言,严肃认真,条理分明。
在近三个小时的专题询问中,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体育局、省广播电视局、青海广播电视台、省财政厅等9个有关部门负责人实事求是、坦诚细致地回答了各委员提出的问题。
做足准备,才能有所收获。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几个月来,为配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分为几个专题调研组,分别到黄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等地,通过实地察看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就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全方位调研,边走边看的同时,还听取了各地、各级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较全面地了解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讨论形成了一些关于今后进一步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可以说是在专题询问前扎实做到了心中有数。”
“询问就是推动,应答就是承诺”此次专题询问后,省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转交省政府研究办理,并将对研究办理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存在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整改和落实。(乔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