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包车攻略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近些年因其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备受游客青睐。旅游开发初期,生态地位重要的青海湖曾一度出现景区建设开发活动频繁、违规建设等乱象。
近两年,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指导下,青海湖旅游经历“阵痛”正在艰难转型,既保护青海湖生态、又能让百姓合法合规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的“生态旅游”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新期盼。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作为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青海湖旅游持续升温,景区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年游客人数由2008年的32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396.5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由3913万元增至5.5亿元。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两州三县,环湖周边共有约1.7万户8.5万人口。
“发展初期,环湖地区群众为从景区获得最大化利益,无序发展,青海湖周边一度出现大量投资商及当地群众在景区周边私开通道、乱搭乱建、无序开发利用景区的行为,对青海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马天成说。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青海进行了环保督察。根据督察意见,两年来,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指导下,青海省关停了位于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的鸟岛与沙岛景区,整治青海湖南岸90%的经营主体,并拆除了100余处违章建筑,旅游乱象得到有效整治。
记者在环湖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村庄之一共和县江西沟乡莫热村十社看到,过去违章搭建的建筑物已被拆除,仅保留了合规的部分;有的农户已在自家被拆除违章建筑的土地上种植了特色花卉、树木,力图以此举改变村庄环境吸引游客。共和县江西沟镇党委副书记拉周加介绍,环保督察后,全镇严格按照要求,对利用违法建筑从事旅游业的餐饮、宾馆进行了查封。
今年45岁的扎西才郎是莫热十社首批建设农家乐的农户之一。2006年他在自家院中修建了农家乐,此后逐步扩大规模,并在原有农家乐旁加盖了一排平房。环保督察后,这一排平房因属于违章建筑于2017年被拆除,他的“扎西驴友之家”按要求停业两年。
在共和县石乃亥镇,镇党委书记仁增介绍,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165户牧户将从核心区搬出,搬迁工作正在推进中。
“实事求是地讲,这两年老百姓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大家对怎么靠湖借湖搞生态发展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马天成说,“青海湖生态地位重要,在服从大保护、大生态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必需的旅游,这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转变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在这次环保督察中,43岁的莫热村村民格日家违规建设的宾馆也被拆除,“一开始确实难以接受,但现在我们明白了,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的旅游也发展不下去”,他说,现在的整顿是为了以后更加长远稳定地走下去。
调研中记者发现,经过两年努力,环湖地区群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面对青海湖巨大的旅游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也期盼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收入。但目前,受制于生态旅游规划明显滞后、环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等因素,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
共和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刘文君介绍,为了让当地群众早日分享旅游发展成果,早在2016年,共和县就制定了关于环湖南岸打造精品旅游接待点的规划,2018年共和县政府受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委托又制定了《共和县环湖旅游发展规划》。但是,目前两个规划都没有得到批复,当地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如何发展旅游无据可依。
环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眼下正值旅游旺季,环湖地区拥堵的交通、住宿一房难求的窘境和臭气熏天的旱厕成为游客们吐槽最多的问题。
通往青海湖的多巴收费站通行不畅,堵车半个小时十分常见;旱厕蝇虫肆虐,卫生情况令人担忧;牧民私开通道乱收费用的情况仍然存在……
以共和县黑马河乡为例,这里是青海湖看日出的网红旅游景点,旅游旺季平均日接待量为4万人次,旅客住宿需求量大。此次经过环保整改,当地的接待能力下降至2万人次。
“一方面游客有钱没处花,另一方面牧民又挣不上钱”,黑马河镇党委书记严海明认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紧俏的旅游服务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政府应尽快在生态保护红线外考虑环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协助老百姓走上生态旅游致富的路子。
此外,门票经济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具有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缺乏也让青海湖旅游只能“看山、看水、看自然”。
“风景很美,就是没什么可以玩的”,一些游客从青海湖旅游归来后这样说。目前,景区内只有游览、乘船等少数娱乐设施和项目可供游客体验,门票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二分之一,相较于成熟景区三分之一的比重仍显过高。
“其实青海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里的祭海文化、牧区农牧民群众的婚俗、民间体育等,对于游客来说都是绝佳的旅游体验,如何制定好规划、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仍需努力。”原海南州旅游局副局长姬良梅说。
经过多年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当地群众在旅游乱象得到整治后,期盼在政府引导重新出发,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让环湖地区群众合法合规地参与旅游发展,以新的面貌打造青海湖“金名片”。
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呼吁尽快出台、审批涉及青海湖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有效指导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刘文君认为,目前环湖地区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规划的缺失和对环湖地区乡村旅游的一味封堵对地方发展不利。因此,他建议尽快出台完整的旅游发展规划,以便地方政府开展引导工作。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牵头编制的《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正在推进中。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才旦认为,生态治理后的机制规划应该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希望青海湖区域早日确定生态红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相关部门能尽快给出生态旅游产业高标准发展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让环湖地区百姓发展生态旅游有章可循。
在保护青海湖原生态的基础上,才旦表示,青海湖景区今后可发展观光旅游,可将文化体验项目全部从核心区撤出,将住宿餐饮活动转移至湖外侧的乡镇。这样既能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又能稳定当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也有专家认为,伴随着今后青海湖旅游建设手续趋向严格,体验式“游憩”或许是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乡镇的集中接待能力,提升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让游客在青海湖边欣赏风景,在牧户家中体验藏区文化生活,以此来处理生态保护与扶贫攻坚的关系,处理好青海湖周边牧民群众、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利益关系。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发展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关键,目前环湖群众依靠“骑马拍照”挣钱的经营模式要有所改变。格日认为,当地政府可参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非遗人才的“研培计划”,不定期组织村里的旅游产业个体户去外地研学,吸收先进的旅游产业发展经验,转变理念,打开思路,为带动全村老百姓增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使乡村旅游步入正轨、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柴达木地势辽阔,多为荒漠戈壁,发展农牧业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将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兼顾统筹?柴达木人用自己的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绿色答卷”。[详细]
巨柏是西藏特有植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西藏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代表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社会价值。[详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辛勤耕耘,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详细]